欢迎访问!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健康报:科普有温度,专业价值显成色

2025-06-20 来源: 浏览量:188

1

  在蚌埠医科大学一附院门诊大厅,医生通过“摆摊”的方式开展科普咨询活动。图为一名医生正在指导咨询者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本报记者 孙韧 摄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急救知识了解一下!在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大厅,一个个科普摊位前人来人往,吆喝声不断。

  近日,爱卫新征程健康中国行组委会、中国家庭报社在蚌埠医科大学一附院启动爱卫新征程 健康中国行主题活动(安徽·蚌埠站)科普专项行动。内分泌科、中医科、康复医学科、医学心理门诊等多个科室的专家,围绕疾病诊疗、健康管理、健康体重管理、心理健康等方面,给市民答疑解惑。在淮河之滨、珍珠之城,健康科普掀起新浪潮,既有温度又显成色。

从单向宣教转向双向对话

  近年来,安徽省积极探索动员全社会参与健康治理的新模式,为推动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中国行动深度融合发展贡献了安徽力量。作为皖北地区医学高等教育高地,蚌埠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坚持防治结合、医教协同的发展路径,在疾病预防、慢性病管理等领域取得良好成效,蚌埠医科大学一附院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记者在走访时看到,该院儿科设置了小葵花妈妈课堂,肿瘤外科设置了愈她小屋科普课堂”“玫瑰之约科普讲堂等。其中,愈她小屋科普课堂的服务对象为乳腺癌术后患者,玫瑰之约科普讲堂的服务对象为肠造口患者(肠造口宛如一朵鲜艳的玫瑰,故造口人士也被称作玫瑰人士)。

  “‘愈她小屋科普讲堂已经办到第125期,玫瑰之约科普讲堂已经迎来第100期。该院肿瘤外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医院已经形成常态化科普工作机制,科室医生会轮流参与其中,这两个公益讲堂实现了相关患者健康教育的全覆盖。

  蚌埠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朱立军介绍,近年来,蚌埠医科大学一附院在送医下乡、健康宣教的基础上,深度融合新媒体技术,架起科普与公众间的桥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健康科普传播体系,以更加接地气、有创意的形式,把听不懂、记不住的专业健康知识变为听得进、学得会的生活妙招,让更多健康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该院成立了由各学科主任和骨干专家组成的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库涵盖全院所有临床和医技等专业科室。专家们利用业余时间,发挥专业优势,为公众提供科学、权威的健康科普知识。此外,该院积极与政府部门、媒体和社会组织等开展合作,安排专家走进直播间、走进学校、走进社区,将科普从单向宣教转向双向对话。

  此次活动邀请了资深专家分享开展科普工作的心得体会。科普既能为医务人员提供展示专业知识的平台,也能让医生的专业价值被看见、被认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王荃主任医师表示,科普的核心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专业医学知识,既提升公众认知水平,也提升临床沟通效率。

青年医生成长为科普达人

  在蚌埠医科大学一附院,青年医务人员是科普工作的主力军。活动现场,该院几名年轻医务人员参与了原创科普舞台剧《皮炎闹堂》的表演,通过幽默的情景剧传递了健康科普知识,引得观众笑声连连。

  互动问答环节,该院临床营养科一名医生提问:我是一名科普新人,如何让科普的传播更加有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门诊办公室副主任、健康促进办公室副主任姚乐回答,可以结合专业优势,立足本地,与社会、学校的相关活动合作或与营养美食类节目合作,尝试将打卡、Citywalk(城市漫步)等新颖形式融入科普当中。

  姚乐是一名创新健康科普方式的实践者。近年来,他尝试用舞台脱口秀的方式做健康科普。这一具有个性特点、关注观众体验、提供情绪价值的表达方式,为当下的健康科普工作注入了独特活力。

  在蚌埠医科大学一附院,很多年轻医生活跃在电视、网络等平台上,成长为有温度的科普达人。比如,该院肿瘤外科医生张明亮通过视频直播传播甲状腺和乳腺肿瘤防治知识,与广大网友和患者拉家长里短、话疾病预防;急诊外科医生李磊是一名资深急救专家,在视频号发布急救科普作品200余条;妇产科医生何玉在抖音平台将专业知识翻译成易懂的表述,其直白的健康科普风格深受广大网友喜爱。

   链接:http://jkbshare.183read.cc/article/6103492/5.html?t=175141801915619

转载自:《健康报》(20250619日 第 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