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5岁的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RICU副护士长王华东正在病房内忙碌。一个月前,经安徽省委宣传部和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共同组织评选,曾在2020年第一批驰援武汉的王华东荣膺“安徽省最美护士”称号。
男护士也有“独特的力量”
2010年,王华东从蚌埠医学院毕业来到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工作。“我是蚌医第一届护理学专业本科的学生。”
工作中,王华东始终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原则,不断深化、细化护理服务内容。他将每周三定为RICU“基础护理日”,为患者洗头、修剪指(趾)甲等;每日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10分钟沟通”,实施个性化的人文关怀;每季度举行护理人员与家属面对面沟通座谈会,了解患者及家属需求,持续质量改进。在王华东和他团队共同努力下,2021年RICU患者出院随访满意度由91.5%逐步提升到100%。
护理工作仅有微笑和体贴入微的关怀是远远不够的,要达到优质护理服务还需要有精湛的护理专业技术护航。为提高科室护理专业水平,王华东先后赴中日友好医院和邵逸夫医院进修学习,回院后将所学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积极协助科室医师开展CRRT、俯卧位通气、气道廓清技术、PICCO等重症相关技术。
作为危重症专科护士和呼吸治疗师,他充分发挥特长,带领科室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精细化管理,对改善患者预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华东曾创新性应用呼吸机湿化罐联合文丘里面罩为患者进行温湿化吸氧,让患者在需要使用文丘里面罩吸氧的同时也能有很好的温湿化,从而促进了患者康复。
2018年12月,RICU一名患者发生气管插管外气囊漏气,生命岌岌可危。王华东临危不乱,通过实验性方式补救,最后创新性实施外气囊置换法,并通过监测置换后气囊压力证实其可行性,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
金银潭医院 与死神“拉锯”65天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王华东第一时间向组织提交请战书。大年初二,他作为安徽省首批援鄂重症护理队,驰援武汉,开展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
王华东被分配至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金银潭医院,他所在的南六病区是紧急改建的重症监护病房。条件简陋,防护物资的供应短缺成为最大的难题。王华东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利用手边的垃圾袋、塑料袋等物品带领护士们一起自己做防护用品,解决一时之急。
为了让同事们有更多的休息时间,他在每天戴着N95口罩持续憋闷的状态下,穿着厚重闷热的防护服连续工作6-8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忍受着汗水渗到眼睛里的刺激痛、衣服湿透时的忽冷忽热、面罩压破了鼻梁和面颊,松紧带割得耳朵痛、口渴、饥饿、持续地憋小便。
王华东说,每次下班,从走出隔离病房脱装备到回到酒店洗漱完毕,差不多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这时候,吃碗泡面、给家人报个平安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事了。
在电话中,妻子告诉他,家乡因防控疫情需要小区实行全封闭管理,女儿忧心忡忡地问“大门封闭了,爸爸怎么回来呀?”;儿子因骨折,胳膊上打的石膏也到拆线时间了,但医院还没有正常开诊……听着,听着,王华东不争气的眼泪又顺着脸颊流下来了,感觉亏欠他们的太多……
每次女儿问他什么时候能回去时,王华东都会告诉孩子:“爸爸还不能给你准确的日子,但是爸爸和同事们一定会加油,一定能战胜病魔。早日平安回家。”
王华东作为第一批驰援武汉的医务人员,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监护室奋战65个日夜。援鄂期间他经手护理300多位危重患者,用专业技术让患者转危为安。由于表现突出,王华东被党组织批准“火线入党”。他所在的安徽支援湖北第一批医疗队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来源:安徽商报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常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