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2的春天到初夏,在黄浦江畔,沪皖携手同心战疫奏响了一曲雄浑激越的壮丽凯歌。
3月底以来,数千名安徽医护人员闻令而动,分不同批次驰援上海。在社区核酸检测点,在方舱医院,在需要的每个抗疫战场,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昼夜奋战,守“沪”平安。
书写战疫风云中的守望相助,
透视儿女情长里的家国情怀,
沪皖情深,浦江作证!从4月9日起,安徽广电新媒体中心推出融媒系列报道《皖人守“沪”日记》,至今已编发来自全省各地的100多名援沪队员的200多篇日记,并制作了18期《对话“疫”线》特别致敬视频。5月23日,终于迎来了安徽援沪医疗队最后一批队员凯旋归来的日子,在此编辑部推出“凯旋特辑”,欢迎“英雄”回家!
逆行援沪战疫 守望崇明花开
蚌医一附院护理部副主任
安徽援沪医疗队队员 陈永侠
5月25日 雷阵雨 蚌埠
平安返蚌已经两天了,现在还沉浸在两天前隔着大巴玻璃见到家人、同事的喜悦之中。
当周围的一切安静下来,回想起在上海安徽方舱医院C舱奋战的53个日夜,每一个扣人心弦的瞬间都还是那么的清晰。
4月1日,在金世洋书记的带领下,我们管理团队先于医疗队大部队一天抵沪。看到还在建设中的上海安徽方舱医院,我有点懵了,如何快速保障护理工作顺利开展、实现“零感染”是压在我肩上的重担。
4月2日医疗队抵沪当晚,我带领40余名护理骨干奔赴正在建设中的方舱:勘查现场、了解舱内布局、根据舱内的硬件设施划分三区两通道......
返回驻地后,我连夜与院感组长制定队员穿脱防护服培训和考核计划,与护理管理组成员制定护理管理制度、护理工作流程与职责、应急预案、人员调配方案与分组方案。
为确保顺利开舱、安全开舱,只能与时间赛跑。
连续多日的高强度工作,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每日靠安眠药才能勉强休息三四个小时。
尽管眼睛熬红了,嗓子累哑了,但看到队员们穿脱防护服全部考核合格,制度流程逐一完善,护理组长信心满满、摩拳擦掌时刻准备开舱,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4月7日晚全面开舱,短短8小时就收治651名感染者,看到各项护理工作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我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方舱内除了医护人员,还有公安、消防、志愿者以及工勤人员。
开舱前,我反复跟组长强调舱内面积大、感染者众多,一定要团结其他工作人员,只有互相支持配合,才能确保舱内各项工作有序且高效运转。
在雷婷婷的带领下,护士们对公安、消防、志愿者、工勤人员、通勤车司机进行穿脱防护服及院感知识的培训考核,确保人人过关。进舱时确保他们防护到位,出舱时确保他们规范脱卸,舱内工作时确保他们规范操作,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
C舱团结融洽的氛围、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得到了安徽总院领导和新华医院的高度认可和表扬。
“我们不仅要为感染者提供专业的护理照护,还要提供有温度的护理”,在我的引领下,各位组长使出浑身解数,把我们医院护理部推行的人文关怀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护士们共开展了100多次形式多样的人文关怀活动,包括生日会、暖心港--爱心驿站、心愿树、心愿墙、心愿本;“柳条圈”、小画家比赛;八段锦、耳穴埋豆......我们还制作了糖尿病、高血压、膳食营养健康管理处方以及涵盖入舱、舱内生活、个人防护、核酸采集、儿童看护、出舱的方舱健康教育处方。
人文关怀在C舱内遍地开花,结出了爱的硕果。
C舱是收治外籍感染者最多的方舱,为了护理好这些国际友人,我积极统筹协调,请组长安排英语好的护士分管国际友人较多的区域,并将日常交流用语做成模板供护士参考,必要时使用翻译机,确保有效沟通。
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获得了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他们纷纷通过感谢信、手工画、合影留念等多种方式表达感激之情。
4月15日,我们的值班护士收到了一封来自乌克兰姑娘的感谢信,她表示:“真诚感谢贵院团队,我心中有千万种理由想要感谢你们,请一定收下我对你们的感激之情。”
5月4日,一名澳大利亚籍感染者在收到出院通知后,专程来到护士站向医护人员告别、致谢,她表示在C舱的日子里,医护人员的关心照顾,让她安心、愉快地度过了方舱生活。
奥密克戎传播速度快且隐匿,为了有效缓解医疗队员的心理压力,4月30日下午,我特地邀请安徽省护理学会心理护理专委会主委郭琼为医疗队员提供减压赋能实操培训。
为了丰富队员业余生活,在第111个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我带领护士们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云端联欢会,邀请公安、消防、志愿者共同参与,护士们自编、自导、自演,剪辑制作了舞蹈、快板、大白服装秀等一系列诙谐、幽默、感人的节目,度过了一个终生难忘的护士节。
繁忙的工作,让我无暇顾及不慎摔伤的94岁高龄的父亲和为父亲奔波不慎摔骨折的哥哥。
既然选择,就毅然前行。
逆行出征,完美守“沪”,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我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守“沪”生命,为打赢疫情阻击战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交出了一份属于护理管理者的满意答卷。
来源: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
编辑:李名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