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2的春天到初夏,在黄浦江畔,沪皖携手同心战疫奏响了一曲雄浑激越的壮丽凯歌。
3月底以来,数千名安徽医护人员闻令而动,分不同批次驰援上海。在社区核酸检测点,在方舱医院,在需要的每个抗疫战场,他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昼夜奋战,守“沪”平安。
书写战疫风云中的守望相助,
透视儿女情长里的家国情怀,
沪皖情深,浦江作证!从4月9日起,安徽广电新媒体中心推出融媒系列报道《皖人守“沪”日记》,至今已编发来自全省各地的100多名援沪队员的200多篇日记,并制作了18期《对话“疫”线》特别致敬视频。5月23日,终于迎来了安徽援沪医疗队最后一批队员凯旋归来的日子,在此编辑部推出“凯旋特辑”,欢迎“英雄”回家!
战“疫”岁月最难忘
蚌医一附院神经外科护师
安徽援沪医疗队队员 乔丹
三月的上海,疫情肆虐,形势严峻。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又是一名党员,疫情面前我毫不退缩,选择迎难而上。
4月2日,作为援沪医疗队员,我随队来到上海。党旗前我再次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立志决心完成抗疫任务,保卫上海人民的健康平安。
4月7号,蚌医一附院牵头的蚌埠援沪医疗队接管了上海崇明花博园方舱医院C舱,在前期准备工作完善后,舱内开始接收病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第一天就顺利收治651个病人。
凌晨三点至九点的工作时间里,我们提前2个小时出门,一个小时的路程,提前一个小时到岗,到更衣区更换进舱内穿的手术衣、鞋,保存好换下来的衣物后,再进入穿防护服区,规范穿上防护服,佩戴护目镜和面屏,组员们相互监督,相互提醒,最后由院感组老师检查合格后,我们才能由专门通道进入舱内,按分管区域与上一班队员交接病人情况。完成这些流程之后,时间已经很晚了,因舱内病人大部分已入睡,所以这个时间段的交接动作要小、声音要低。
“老师,您好!我今天晚上分管C5区,C5区交班。”
“老师,您好!今天C5区总床位数64张,现有病人数48人,我班没有出院和入院,特殊病人我都写在交班报告上了,但有一个重点交接的病人C506,患者今日白班来的,来时血压较高200/184mmHg,医生也针对性处理了,我班复测血压183/116mmHg,仍然较高,我班再次询问病史时患者有脑出血、手术史,老师您班上要严密观察,重点巡视。”上一班老师交接道。
“好的,您辛苦了。”与上一班老师交接后,我拿着交接本开始巡视病人,重点巡视C506病人,看到病人还没睡,给病人复测血压156/102mmHg,并安慰道“现在血压还好,大哥,您也不要太担心,我们医生组已经申请会诊,晚上我会多来看的,您放心睡吧,很晚了,休息不好也会影响血压的,安心睡吧,我们医生护士都在的。”
“好的,谢谢你们。”说罢,病人安心入睡。为了不打扰病人休息,我找了一个板凳,坐在了C5区靠近506床位的外围,这样能及时查看到506床的情况,又不会打扰病人休息。
这样的场景只是每日工作的一个缩影,作为医护,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在舱内,面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方的患者,我们始终保持一颗博爱的心。在这场与奥密克戎的抗疫战中,我们深知,我们能做的除了治愈疾病本身之外,还要去抚慰病人的心理。在工作中我们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从不同角度、维度去和病人沟通,让他们能够明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战士,只要坚定信心,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抗疫阻击战。
5月17号,遵照指挥部指示,C馆病人合并,C馆封舱,当最后一位病人成功完成交接,我的泪水抑制不住地流下来。我们终于不负使命,圆满完成了任务。
5月23号上午九点四十分,随着响亮的鸣笛,安徽省援护医疗队的返程大巴缓缓发动了。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泪水不住地打转,脑海中浮现出在方舱内战疫的点点滴滴,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作为一名护士,我爱我的工作,也乐于奉献于此。我也没想过白衣天使会和公安、消防人员有机会并肩战斗。这次的援沪之行,每天和他们同一班车,向着同一个地方前进,在同一个方舱内共同奋战,只为那一个共同的目标:“皖”美守“沪”。我的心里充满了使命感、责任感。愿疫情早日散去,加油,逆行人!加油,上海!
来源: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
编辑:高梁小雨